第(3/3)页 头一个问题,来自一个短发的女孩子,很精干,上来拉了一句关系,“我也是河东人。” 林海文点头还没到底,就被她的直接给震到了,“您好,请问您对,您本人和您作品中体现的阅历并不符合一般的标准,以及因为这一点带来的某些质疑,怎么看?” “嗯,我认为符合或者符合,有阅历或者没有阅历,这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,看十本书能写出《明月几时有》,还是说要看一百本书?要三十岁能写出《独上西楼》,还是说要四十岁?要谈过五次恋爱,才能写出《相思》,还是说要十次?所谓标准,是便于我们做一些衡量和对比,但绝对不要把标准看的太重,看的太神圣不可违反。谢谢。” 接下来两三个问题,都相当尖锐。 “您对您的作品得到的这些评价,认可么?或者直白的说,您认为这些赞誉是适当的么?毕竟,一首古诗,往往需要几百年上千年,才有定论。但您的作品,似乎一出世,就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。” “您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人,或者说是情绪外露的一个人,你在网上的一些发言,你觉得是合适的么?” “您是否认为,您这样的天才,不需要进行通俗的文学教育,所以才去报考了油画专业?您觉得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么?” 林海文感叹着京大学生的锋锐,一边思量着回答了这些问题。但内心,也有一点点不爽,感觉自己不是来座谈,而是来接受质询的。 所以当第五个问题,来自于一位不客气到有点冒犯的学生时,他选择不再酝酿词汇了。 “林先生,我的问题很简单,您觉得您有……我直白一点,希望您不会生气,就是您觉得您真的有资格,来京大开专家座谈么?以您现在的作品和声望。” (未完待续。) 第(3/3)页